成都灯笼批发|成都灯笼制作-扬州城北农闲家家编灯笼
“一年做灯,一季卖灯。”这是城北乡槐南村鸭成荡庄(音)村民生活的极好写照。目前正是农闲时节,走进位于扬州火车货运站北面的鸭成荡庄的任一户人家,你都可以在房前、在院子里、在屋子里看到编织子孙灯的人。村民们说,每年正月十三上灯之后,他们就开始为下一个灯节忙碌了,只要有时间,几乎家家编灯笼,到了每年12月之后就有人开始过来收购了。 做一年,卖一季 陆勤香家位于鸭成荡庄的路边,记者昨天一到庄里,就看到陆勤香坐在门口编灯笼,一边是编好的灯笼,一边是等待加工的篾片,手上是一个半成品,不一会,篾片就在她手里围成了一个椭圆形的灯笼框架。当地人介绍,这种椭圆形灯笼是鸭成荡庄的传统手工艺品,俗称子孙灯,约20厘米高,内部直径15厘米左右。农闲时节,鸭成荡庄五六十户村民几乎家家在做。 陆勤香今年64岁,编灯笼几十年了,她说,每年正月十三过后,就买竹子回来准备编下一个灯节上市的灯笼了。一般是上半年编灯笼框架,下半年开始在框架外面糊上宣纸,最后涂上红色。大约到12月,就陆陆续续有人过来收购了,春节期间卖出。村民们把灯笼批发给收购的人,每只批发价1.5元—2.0元,平均一只可赚1元左右。陆勤香做得不算多,一年做两三千只。 小小灯笼工艺复杂 “做灯笼工序复杂呢。”村民介绍,竹子用的是当地水竹,要一节节断成80厘米长,然后再劈成一根一根的细篾片,一个灯笼需要24根篾片;灯笼框架扎好后,还要用木块做一个圆形的底盘,上面可摆放蜡烛;灯笼上面还要做钩子,用细铅丝做成可悬挂的形状。 48岁的王秀红是鸭成荡庄会劈篾片的女子,而且又快又好。一般人家都是男人劈篾片,女人编灯笼。记者来到王秀红家时,她正在天井里忙碌着,一边与记者聊天,一边手上照样麻利地劈个不停,而且一根根很均匀,厚度不过一两毫米。一根直径3厘米的空心水竹,去掉外皮和里面的竹节等,可以劈成近300根篾片。王秀红说,自己是嫁过来后开始学编灯笼的,最初是看别人编灯笼觉得好玩,就偷偷学,后来学会了,上班之余也开始编灯笼挣钱。去年,她上班的企业不景气,她干脆辞了工作回家专业做起灯笼,按她的手艺,一年可以做近万只。 灯笼之乡代代传 村民们介绍,挂子孙灯是扬州周边农村的风俗,尤其是江都邵伯、宜陵一带,很多刚结婚的人家都要挂上好多只,寓意多子多孙。当地人戏称,挂子孙灯灵验呢,有的人家结婚几年都不生养,子孙灯挂进家里后,很快就有喜了——当然,这是戏说。 做子孙灯是鸭成荡庄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,至今有多少年,当地村民谁也说不清。但在扬州北郊,只要提到扎灯笼的庄子,大家都知道是鸭成荡庄,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批发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